閑雅書法論壇

書法、篆刻、文學、文房、硬筆
論壇近期公告
現在的時間是 2024/12/19 AM 5:38:25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5 篇文章 ] 
發表人 內容
 文章主題: 宋代篆刻家的考察
文章發表於: 2006/01/13 AM 10:10:36  
離線
低年級生
低年級生

註冊時間: 2005/12/22 PM 10:49:53
文章: 17
性別: 未指定
  当代对宋代印学史的研究取得了和大进展,但是由于史料缺乏的制约和错误观点的影响,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没有能进一步深入下去,对整个宋代印学发展还没有达到连续、清晰、全面的了解程度,笔者认为目前依然处于收集史料的初级阶段。如继以王冕推翻了文彭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之后,对宋代有没有文人篆刻家的存在的问题,沙孟海先生在其《印学史》中论米芾用印:“我观察他自用诸印,多数鎸刻粗糙,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轍等人的印文鎸刻工细相比,大不相同。说他自己动刀,也是可信的。” 陈振濂先生在其《篆刻艺术纵横谈》里曰:“印家的出现绝不是晚至明代,早在宋元就应该有了。……北宋而后,南宋人研究印学,编印谱的大有人在,但是文人刻印的现象倒也罕见,或许曾出现过,但被湮没无闻了。” 笔者常和徐利明先生讨论印史,徐先生也多次言及:“文人自己刻印的时间肯定要比现在的定论要早得多,只是目前没有发现实例而已。”对沙先生的推测,虽然我们目前尚还无法加以证实,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沙先生的主要目的是要说明,文人篆刻有可能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笔者近年来,与文献中有目的的对有关宋元两代文人参与和亲自刻印等相关史料,进行发掘整理,结合对宋代文人用印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足以否定元代篆刻家出现在元末的观点,证实了以上几位先生的推测是正确的。并且进一步推测文人篆刻家的出现时间,有可能早在宋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笔者认为有些文章中所谓:“由于元代初期,印章的制作还必须通过工匠来最后完成。换言之,由文人‘设计’印面,而由刻工制作的现象尚未得以结束,……”的判断缺乏必要的史料来支撑,因为很多元代早期文人用印之精美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艺术水平不是一般工匠所能达到的,也不是赵子昂那样的文人仅参与设计印面所能达到的,在元代早期应有文人篆刻家存在并且活动频繁。笔者在文献中发现了大量过去鲜为人知的元代篆刻家和以石质为印材的记载,而且这些元代文人分别生活在元代的各个时期和不同的地域。这些资料的发现为我们正确认识元代篆刻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新证据。


综合大量的宋代文人用印的水准之高和风格多样等方面,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发展和变化,不仅仅只是文人参与所能达到的。既然当时的文人已经对通行官印风格不满,那么同时也应该对那些庸工所刻印章的粗制滥造、极没有文化色彩产生烦恼,这一切都是因为文人对印章的审美层次得到普遍提高。而在宋代刻印一技似乎并不是某一个行业所独有的专业技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宋楼钥《攻媿集》巻七十五中的记载得到了解:
又内殿图书、内合同印、集贤院御书等,虽皆是李后主印,然,近世工于临画者,伪作古印甚精,玉印至刻滑石为之,直可乱真也这就说明在当时由于软质印材的使用,刻制印章已经是很随便的事情,似乎没有我们今天的想象那么难。因此笔者认为早在宋代,文人就已经开始参与或者直接刻制印章了。这一猜测在对有关文献的查考后得到了证实。

《宋史全文》卷三十四中也记载了一位参与官印制作的文人官员:
宋理宗四
壬寅,以延昌公主进封瑞国,命徐清叟为册礼使、董槐副使。清叟撰册文书册、篆印。册以象齿,印以金,一寸,文曰“瑞国公主之印”。
象徐清叟这样篆而不刻的文人在宋代还有很多,如《宋史 舆服志六》中记载:
乾德三年,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随僖宗入蜀,子孙遂为蜀人。自是,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尹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
乾兴元年,……下学士院定其文,命宰臣陈执中书之。
皇祐五年七月,诏作“镇国神宝”。先是,奉宸库有良玉,广尺,厚半之。仁宗以为希代之珍,不欲为服玩,因作是宝,命宰臣庞籍篆文。
嘉祐八年,……帝不用其议,乃别造受命宝,命参知政事欧阳修篆文八字。
仁宗景祐三年,少府监言:“得篆文官王文盛状,……后又命知制诰邵必、殿中丞苏唐卿详定天下印文,必、唐卿皆通篆籀,然亦无所厘改焉。
以上史料完全可以说明,在宋代由文人来篆写印稿的现象,这些史料有一部分,早在前几年,陈振濂和萧高洪先生也曾论及。而这一现象不但出现在官印制作而且在私印制作过程中也是存在的。
篆刻史记载杨克一,主要因为他编辑的集古印谱《集古印格》,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集古印谱。也正因此,杨克一被韩天衡先生载入《中国篆刻大辞典》 的“印人”中,列于米芾之后。历代很多篆刻史方面的旧说,对杨克一都误为晁克一,如韩天衡先生例举的南宋晁公武《郡斋续书志》中载
《印格》一卷,皇朝晁克一撰,克一张文潜甥也。文潜尝为之序,其略曰:“克一即好古印章,其父补之爱之尤笃。悉录古今印玺之法,谓之《图书谱》”。
韩天衡先生引《山谷集》中黄庭坚题其画作所云“观此可知其人有韵。问其主名,知其为克一道孚,吾友张文潜(耒) 之甥也。”和当时文人晁补之《济北晁先生鸡肋集》中有《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的古体诗一首为据,予以更正。 笔者近于张文潜《柯山集》 读得他为杨克一所作的《杨克一图书序》,发现有杨克一参与篆刻印章的记载:
甥杨克一梦人授图书,凡三十有一体,大抵皆其姓名字,变易迭出颇竒。惟古人有言梦者,想也。形神所不接而梦者,因也。夫因者想之变。其初皆有兆于予心,迁流失本,其远也已甚,故谓之因。然其初皆想也,而世不能明其故,以所因者为非想而得。夫使如至人之无想欤,则无梦矣,岂有有梦而非想者哉!予见尔之好图书几癖矣,心思手画,惟怪之为求,则其梦授于异人何足怪哉!好射者梦良弓,好乐者梦竒声,何则?志固在是也。尔心谓是三十一图皆非平日之所思,则正昔人之所谓因者也。精神迁流,何怪不有,古人或以谓考吉凶,明将来。三十一图曷足怪也哉!尔以是思之,将复有得矣。图书之名,予不知所起。盖古所谓玺,用以为信者。克一既好之,其父补之爱之尤笃,能悉取古今印法,尽录其变,谓之《图书谱》。自秦汉以来变制异状,皆能言其故。为人篆印玺,多传其工,有自远求之者数为予言。予不省之,独爱其用心不侈。致精于小事末务,故并录焉。
此序所记十分有趣,通过“好图书几痴矣。心思手画,惟怪之为求”句,描述了杨克一对印章一艺之喜好已至痴怪程度。张文潜解杨克一梦印为如同“好射者梦良弓,好乐者梦奇声。何则?志固在是也”。其父杨补之对他的爱好十分支持,从“其父补之爱之尤笃”句可知杨补之也是一位喜爱并具有一定印学知识的古印研究者,杨克一痴于印与其父亲有很大关系。“能悉取古今印法尽录其变。谓之图书谱。自秦汉以来变制异状。皆能言其故”句,说明杨克一于秦汉印了解之深及鉴赏水平之高,句中“图书谱”指的是杨克一编的《集古印格》,但张文潜的这篇序并非是为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写的,而是为称赞他“为人篆印玺多传其工”而写的,是张文潜向别人介绍和推荐杨克一能于篆印的文章。从晁公武所记的文字内容上看,其所谓张文潜的《印格》序,其实就是“杨克一图书序”。看来晁公武不但把人记错了,而且没有辨明该序的内容,把“杨克一图书序”当成了《印格》的序了。
这一记载让我们对杨克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篆印”一词,我们既可以理解为篆写印稿,但有时也可以解释为刻印。“传其工”的“其”字当是指杨克一“皆能言其故”的秦汉以来印章,说明杨克一已经用秦汉印的形式和风格特征进行篆刻创作了。这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认定杨克一是否已经集篆写和刻制为一身,但可以断言杨克一已经参与了印章的制作,并且开始取法秦汉印。虽然在史料中有宋代很多文人为皇帝篆写宝玺的记载 ,但是这和杨克一为人篆印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官印的篆法、章法都是有一定格式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而杨克一的篆印就不会有这些拘束,他的发挥空间很大,完全可以任自己的意愿行事。如果说后来的赵子昂能称之为篆刻家,那么这位北宋的杨克一无疑也是当之无愧的篆刻家。
张文潜虽然赞扬了杨克一对印章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对事业的专心致志,但是“予不省之。独爱其用心不移。至精于小事末务”句的意思是表白他于篆刻印章 “不省之”,看来张文潜的确于印章不甚懂,整篇序中没有对印章发表一句他自己的意见。虽说是在赞扬杨克一,但其所谓“小事末务”,可见其对篆刻印章是不重视的。扬雄“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不是专指刻印而说的,是扬雄把为文与胸怀天下相比而发出的感慨,张文潜的观点明显受其影响,古今文人对扬雄这句名言的错误理解,给篆刻艺术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为害深矣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文章發表於: 2006/01/13 AM 10:10:54  
離線
低年級生
低年級生

註冊時間: 2005/12/22 PM 10:49:53
文章: 17
性別: 未指定
在文天祥《文山集》巻一中有《赠刋图书萧文彬》:
苍籀书法祖,斯冰篆家豪。昔人锋在笔,今子锋在刀。收功棠溪金,不礼中山毛。囊锥脱颖出,镌崖齐天髙。
“棠溪”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地名,在现在河南遂平西北,此地以产优良剑戟而闻名当时,所以“棠溪金”当是赞扬这位萧文彬工具和刻制手段的优良高超。文天祥在这首诗中强调了能表现篆书美工具的不仅仅只有毛笔,还有可称为“棠溪金”的刻刀。这体现了宋代文人于篆刻印章时开始重视刻刀对书法美的表现。因此能达到这般水平的印人,不应该是没有文化的一般工匠,应该算是早期篆刻家。
与陈起 编《江湖小集》巻二十八陈起《芸居乙稿》中,见有《耘业许印章四韵叩之》诗一首
近因稚子传来意,知许衰翁两印章。字画莫教凡手刻,形模当取古人长。六书今独行秦峄,三体空闻设汉庠。后世阳冰能复古,未知何日寄文房。
陈起为我们记载了一位至少也参与印章制作的文人——耘业,看来在宋代没有掌握刻印技术的文人,由于坊间庸工所刻印章不合文人审美要求,也开始参与篆刻创作,把篆刻创作中最为关键的布局篆稿的工序承担下来,而且还担心所篆写的印稿中对美的体现被“凡手”在刻的过程中抹杀了,从而反映出当时文人开始用如何能表现美的要求来对待印章制作中“刻”的过程。在我们认同这位“耘业”为篆刻家时,也应该注意到当时印工中既然存在“凡手”,那么就必定有相对的“高手”存在。那些所谓的高手之所以能被文人认同,就是因为他们对文人审美思想的认同和有较强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所谓的文化知识其实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得到和总结出来的,而印章“刻”的技能也是我们篆刻艺术理论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知识,故此笔者认为这些“高手”也应该是早期篆刻家。
在宋方岳《秋崖集》巻七中记有《百十一弟致陶印》:
不妨主掌旧林泉,山泽癯儒半列仙。判月可无方寸印,勘书犹有一朝权。陶人解作虫鱼篆,道号宁须金石镌。约束风烟聴驱使,吾家季子似差贤。
在南宋著名文人真德秀的文集《西山文集》 卷一中有《赠吴景云》诗二首:
昭武吴景云善篆工刻,为余作小印数枚奇妙可喜,因有感为赋二首
錕鋙切玉烂成泥,妙手鐫铜亦似之。若会此机来学道,石槃木钻有通时。
腰间争佩印累累,真印从来少得知。不向圣传中有省,黄金斗大亦何为。
真德秀(1178——1235)字希元,一字景元,更字景希,号西山,浦城人,庆元五年进士,理宗时历知泉州、福州,召为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端平二年卒年五十二岁。谥文忠,学者其为称西山先生。昭武,在今福建邵武县西,主人翁吴景云的生平我们目前尚无法查考,但是真德秀的生卒年告诉我们,吴氏当是生活在南宋绍熙至端平年间的人。对吴景云的具体身份,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他是刻印的工匠,从诗序中称道其不仅“善篆”而且“工刻”及诗中“若会此机来学道”句来看,真德秀的语气不象是在评论一般的刻印工匠,吴氏当是通文字与书法之人,不能简单地把他和一般的工匠相提并论,他至少是具有较高文化基础。如果他是工匠,但是同时也具备了文人的条件,那么,他是具有文人篆刻家特征之人。所以真德秀认为他有“石槃木钻有通时”之技进乎道的基础和可能,是一位可造之材。该诗的写实描绘,使我们知道了吴氏是用刀直接刻铜,这说明当时的铜印不一定都是铸出来的,宋代文人也并未因铜材坚韧不易刻作而放弃在篆刻方面的亲自实践。不论是刻石材还是刻铜材,都能说明此时文人已经开始集写与刻于一身,真正意义上的篆刻家已经出现了。刻铜用的刀具和刻玉、刻象牙犀角等印材所用的刀具不可能一样,或许就象今天篆刻家们用的刀一样,和錾子差不多。我曾想象我们今天篆刻用刀为什么和刻字店里刻印的用刀不一样?是因为印材的性质不一。那么,我们用的刀是先人们当年用来刻何种材质的印章而流传下来的?从形状上看,当是刻坚而韧的材料的工具,这和铜等金属材料的特性十分相近,所以我猜想我们今天的用刀,很有可能是从古代刻铜印的刀而流传下来的。
虽然吴氏的印作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但是从真德秀以“真印”作为印章评判的标准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吴氏的篆刻作品当是符合当时真德秀审美要求的“真印”。因此,我们称吴景云为宋代具有文化修养和能够继承传统的文人篆刻家,是很恰当的。
在南宋陈槱《负暄野录》 的《近世诸体书》一节中有载曰:
余尝评近世众体书法,小篆则有徐叔明及华亭曾大中、常熟曾耆年。然徐颇好为复古篆体,细腰长脚。二曾字则圜而匀,稍有古意。大中尤喜为摹印,甚得秦汉章玺气象。……
陈槱福建长乐人,几之孙。文中所记“尤喜为摹印,甚得秦汉章玺气象”的曾大中失考,在南宋陈鹄《耆旧续闻》 卷四中记有“过曾大中书室,因论法帖载孙权遗方士……”一则,不知道两曾大中是否为同一人。
目前,有关宋代文人亲自篆刻印章的史料相对很少,张耒对杨克一的评述、真德秀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陈槱关于曾大中的记载,无疑为我们揭开宋代篆刻史和了解中国篆刻的传承历程,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史料。他们向人们展示了宋代文人对篆刻印章一事的态度和重视程度。我相信象杨克一、吴景云、曾大中这样的篆刻家在当时不会是唯一的,笔者体察到真德秀写诗的语气中,并没有流露出象发现凤毛麟角似的惊讶和兴奋,这说明在当时能刻印之人已非偶然现象,对于真氏来说似乎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不然其诗的语气当不会这么平和。黄惇先生在《论元代文人印章发展的三个阶段》中评价王冕时言:“王冕以花药石刻印,其意义不同于汉人以滑石治殉葬印,也不同于王冕前偶有民间艺人以石质印材制印。他标志了文人长期探索印章能书刻集于一人的突破,是文人自觉进入印章艺术创作领域的划时代里程碑。”现在看来,不论吴景云刻的印是铜质还是石质,这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当放在南宋这位吴景云的面前,何况这也极可能是暂时的,笔者坚信在吴景云之前肯定还会有文人篆刻家存在,且不在少数。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文章發表於: 2006/01/13 AM 10:35:23  
離線
中尉
中尉

註冊時間: 2004/09/14 AM 12:13:46
文章: 1775
性別: 男孩
  當代對宋代印學史的研究取得了和大進展,但是由於史料缺乏的制約和錯誤觀點的影響,使得這方面的研究沒有能進一步深入下去,對整個宋代印學發展還沒有達到連續、清晰、全面的了解程度,筆者認為目前依然處於收集史料的初級階段。如繼以王冕推翻了文彭為篆刻藝術的開山鼻祖之後,對宋代有沒有文人篆刻家的存在的問題,沙孟海先生在其《印學史》中論米芾用印︰“我觀察他自用諸印,多數鐫刻粗糙,與他同時代的歐陽修、蘇軾、蘇轍等人的印文鐫刻工細相比,大不相同。說他自己動刀,也是可信的。” 陳振濂先生在其《篆刻藝術縱橫談》裡曰︰“印家的出現絕不是晚至明代,早在宋元就應該有了。……北宋而後,南宋人研究印學,編印譜的大有人在,但是文人刻印的現象倒也罕見,或許曾出現過,但被湮沒無聞了。” 筆者常和徐利明先生討論印史,徐先生也多次言及︰“文人自己刻印的時間肯定要比現下的定論要早得多,只是目前沒有發現實例而已。”對沙先生的推測,雖然我們目前尚還無法加以證實,但是我們不難看出沙先生的主要目的是要說明,文人篆刻有可能早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有了。筆者近年來,與文獻中有目的的對有關宋元兩代文人參與和親自刻印等相關史料,進行發掘整理,結合對宋代文人用印風格形成原因的分析,所得出的結論足以否定元代篆刻家出現下元末的觀點,證實了以上幾位先生的推測是正確的。並且進一步推測文人篆刻家的出現時間,有可能早在宋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筆者認為有些文章中所謂︰“由於元代初期,印章的製作還必須透過工匠來最後完成。換言之,由文人‘設計’印面,而由刻工製作的現象尚未得以結束,……”的判斷缺乏必要的史料來支撐,因為很多元代早期文人用印之精美就已經告訴我們,這樣的藝術水準不是一般工匠所能達到的,也不是趙子昂那樣的文人僅參與設計印面所能達到的,在元代早期應有文人篆刻家存在並且活動頻繁。筆者在文獻中發現了大量過去鮮為人知的元代篆刻家和以石質為印材的記載,而且這些元代文人分別生活在元代的各個時期和不同的地域。這些資料的發現為我們正確認識元代篆刻史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新證據。


綜合大量的宋代文人用印的水準之高和風格多樣等方面,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發展和變化,不僅僅只是文人參與所能達到的。既然當時的文人已經對通行官印風格不滿,那麼同時也應該對那些庸工所刻印章的粗製濫造、極沒有文化色彩產生煩惱,這一切都是因為文人對印章的審美層次得到普遍提升。而在宋代刻印一技似乎並不是某一個行業所獨有的專業技能,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宋樓鑰《攻媿集》 七十五中的記載得到了解︰
又內殿圖書、內合約印、集賢院御書等,雖皆是李后主印,然,近世工於臨畫者,偽作古印甚精,玉印至刻滑石為之,直可亂真也這就說明在當時由於軟質印材的使用,刻製印章已經是很隨便的事情,似乎沒有我們今天的想像那麼難。因此筆者認為早在宋代,文人就已經開始參與或者直接刻製印章了。這一猜測在對有關文獻的考查後得到了證實。

《宋史全文》卷三十四中也記載了一位參與官印製作的文人官員︰
宋理宗四
壬寅,以延昌公主進封瑞國,命徐清叟為冊禮使、董槐副使。清叟撰冊文書冊、篆印。冊以象齒,印以金,一寸,文曰“瑞國公主之印”。
象徐清叟這樣篆而不刻的文人在宋代還有很多,如《宋史輿服志六》中記載︰
乾德三年,太祖詔重鑄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使印。先是,舊印五代所鑄,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鑄印官祝溫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禮部鑄印官,世習繆篆,即《漢書‧藝文志》所謂“屈曲纏繞,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隨僖宗入蜀,子孫遂為蜀人。自是,台、省、寺、監及開封府、興元尹印,悉令溫柔重改鑄焉。
乾興元年,……下學士院定其文,命宰臣陳執中書之。
皇祐五年七月,詔作“鎮國神寶”。先是,奉宸庫有良玉,廣尺,濃半之。仁宗以為希代之珍,不欲為服玩,因作是寶,命宰臣龐籍篆文。
嘉 八年,……帝不用其議,乃別造受命寶,命參知政事歐陽修篆文八字。
仁宗景祐三年,少府監言︰“得篆文官王文盛狀,……后又命知製誥邵必、殿中丞蘇唐卿詳定天下印文,必、唐卿皆通篆籀,然亦無所厘改焉。
以上史料完全可以說明,在宋代由文人來篆寫印稿的現象,這些史料有一部分,早在前幾年,陳振濂和蕭高洪先生也曾論及。而這一現象不但出現下官印製作而且在私印製作過程中也是存在的。
篆刻史記載楊克一,主要因為他編輯的集古印譜《集古印格》,是我們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集古印譜。也正因此,楊克一被韓天衡先生載入《中國篆刻大辭典》 的“印人”中,列於米芾之后。歷代很多篆刻史方面的舊說,對楊克一都誤為晁克一,如韓天衡先生例舉的南宋晁公武《郡齋續書志》中載
《印格》一卷,皇朝晁克一撰,克一張文潛甥也。文潛嘗為之序,其略曰︰“克一即好古印章,其父補之愛之尤篤。悉錄古今印璽之法,謂之《圖書譜》”。
韓天衡先生引《山谷集》中黃庭堅題其畫作所雲“觀此可知其人有韻。問其主名,知其為克一道孚,吾友張文潛(耒) 之甥也。”和當時文人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中有《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的古體詩一首為據,予以更正。 筆者近於張文潛《柯山集》 讀得他為楊克一所作的《楊克一圖書序》,發現有楊克一參與篆刻印章的記載︰
甥楊克一夢人授圖書,凡三十有一體,大抵皆其姓名字,變易迭出頗 。惟古人有言夢者,想也。形神所不接而夢者,因也。夫因者想之變。其初皆有兆于予心,遷流失本,其遠也已甚,故謂之因。然其初皆想也,而世不能明其故,以所因者為非想而得。夫使如至人之無想歟,則無夢矣,豈有有夢而非想者哉﹗予見爾之好圖書幾癖矣,心思手畫,惟怪之為求,則其夢授于異人何足怪哉﹗好射者夢良弓,好樂者夢 聲,何則?志固在是也。爾心謂是三十一圖皆非平日之所思,則正昔人之所謂因者也。精神遷流,何怪不有,古人或以謂考吉凶,明將來。三十一圖曷足怪也哉﹗爾以是思之,將復有得矣。圖書之名,予不知所起。蓋古所謂璽,用以為信者。克一既好之,其父補之愛之尤篤,能悉取古今印法,盡錄其變,謂之《圖書譜》。自秦漢以來變製異狀,皆能言其故。為人篆印璽,多傳其工,有自遠求之者數為予言。予不省之,獨愛其用心不侈。致精於小事末務,故並錄焉。
此序所記十分有趣,透過“好圖書幾痴矣。心思手畫,惟怪之為求”句,描述了楊克一對印章一藝之喜好已至痴怪程度。張文潛解楊克一夢印為如同“好射者夢良弓,好樂者夢奇聲。何則?志固在是也”。其父楊補之對他的愛好十分支持,從“其父補之愛之尤篤”句可知楊補之也是一位喜愛並具有一定印學知識的古印研究者,楊克一痴于印與其父親有很大關係。“能悉取古今印法盡錄其變。謂之圖書譜。自秦漢以來變製異狀。皆能言其故”句,說明楊克一于秦漢印了解之深及鑑賞水準之高,句中“圖書譜”指的是楊克一編的《集古印格》,但張文潛的這篇序並非是為楊克一的《集古印格》寫的,而是為稱揚他“為人篆印璽多傳其工”而寫的,是張文潛向別人介紹和推薦楊克一能于篆印的文章。從晁公武所記的文字內容上看,其所謂張文潛的《印格》序,其實就是“楊克一圖書序”。看來晁公武不但把人記錯了,而且沒有辨明該序的內容,把“楊克一圖書序”當成了《印格》的序了。
這一記載讓我們對楊克一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篆印”一詞,我們既可以理解為篆寫印稿,但有時也可以解釋為刻印。“傳其工”的“其”字當是指楊克一“皆能言其故”的秦漢以來印章,說明楊克一已經用秦漢印的形式和風格特徵進行篆刻創作了。這裡我們雖然不能完全認定楊克一是否已經集篆寫和刻製為一身,但可以斷言楊克一已經參與了印章的製作,並且開始取法秦漢印。雖然在史料中有宋代很多文人為皇帝篆寫寶璽的記載 ,但是這和楊克一為人篆印的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官印的篆法、章法都是有一定格式的,自由發揮的餘地較小,而楊克一的篆印就不會有這些拘束,他的發揮空間很大,完全可以任自己的意願行事。如果說後來的趙子昂能稱之為篆刻家,那麼這位北宋的楊克一無疑也是當之無愧的篆刻家。
張文潛雖然讚揚了楊克一對印章歷史知識的了解和對事業的專心致志,但是“予不省之。獨愛其用心不移。至精于小事末務”句的意思是表白他於篆刻印章 “不省之”,看來張文潛的確於印章不甚懂,整篇序中沒有對印章發表一句他自己的意見。雖說是在讚揚楊克一,但其所謂“小事末務”,可見其對篆刻印章是不重視的。揚雄“雕虫篆刻,壯夫不為”不是專指刻印而說的,是揚雄把為文與胸懷天下相比而發出的感慨,張文潛的觀點明顯受其影響,古今文人對揚雄這句名言的錯誤理解,給篆刻藝術的發展帶來不小的影響,為害深矣


最後由 玉澤 於 2006/01/13 PM 10:45:18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文章發表於: 2006/01/13 AM 10:35:49  
離線
中尉
中尉

註冊時間: 2004/09/14 AM 12:13:46
文章: 1775
性別: 男孩
在文天祥《文山集》 一中有《贈刊圖書蕭文彬》︰
蒼籀書法祖,斯冰篆家豪。昔人鋒在筆,今子鋒在刀。收功棠溪金,不禮中山毛。囊錐脫穎出,鐫崖齊天高。
“棠溪”是戰國時期韓國的一個地名,在現下河南遂平西北,此地以產優良劍戟而聞名當時,所以“棠溪金”當是讚揚這位蕭文彬工具和刻製手段的優良高超。文天祥在這首詩中強調了能表現篆書美工具的不僅僅只有毛筆,還有可稱為“棠溪金”的刻刀。這體現了宋代文人于篆刻印章時開始重視刻刀對書法美的表現。因此能達到這般水準的印人,不應該是沒有文化的一般工匠,應該算是早期篆刻家。
與陳起 編《江湖小集》 二十八陳起《芸居乙稿》中,見有《耘業許印章四韻叩之》詩一首
近因稚子傳來意,知許衰翁兩印章。字畫莫教凡手刻,形模當取古人長。六書今獨行秦嶧,三體空聞設漢庠。后世陽冰能復古,未知何日寄文房。
陳起為我們記載了一位至少也參與印章製作的文人──耘業,看來在宋代沒有掌握刻印技術的文人,由於坊間庸工所刻印章不合文人審美要求,也開始參與篆刻創作,把篆刻創作中最為關鍵的佈局篆稿的工序承擔下來,而且還擔心所篆寫的印稿中對美的體現被“凡手”在刻的過程中抹殺了,從而反映出當時文人開始用如何能表現美的要求來對待印章製作中“刻”的過程。在我們認同這位“耘業”為篆刻家時,也應該注意到當時印工中既然存在“凡手”,那麼就必定有相對的“高手”存在。那些所謂的高手之所以能被文人認同,就是因為他們對文人審美思想的認同和有較強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所謂的文化知識其實就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得到和總結出來的,而印章“刻”的技能也是我們篆刻藝術理論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知識,故此筆者認為這些“高手”也應該是早期篆刻家。
在宋方岳《秋崖集》 七中記有《百十一弟致陶印》︰
不妨主掌舊林泉,山澤癯儒半列仙。判月可無方寸印,勘書猶有一朝權。陶人解作虫魚篆,道號寧須金石鐫。約束風煙聽驅使,吾家季子似差賢。
在南宋著名文人真德秀的文集《西山文集》 卷一中有《贈吳景雲》詩二首︰
昭武吳景雲善篆工刻,為余作小印數枚奇妙可喜,因有感為賦二首
錕鋙切玉爛成泥,妙手鐫銅亦似之。若會此機來學道,石槃木鉆有通時。
腰間爭佩印累累,真印從來少得知。不向聖傳中有省,黃金斗大亦何為。
真德秀(1178──1235)字希元,一字景元,更字景希,號西山,浦城人,慶元五年進士,理宗時歷知泉州、福州,召為翰林學士,拜參知政事,端平二年卒年五十二歲。謚文忠,學人其為稱西山先生。昭武,在今福建邵武縣西,主人翁吳景雲的生平我們目前尚無法查考,但是真德秀的生卒年告訴我們,吳氏當是生活在南宋紹熙至端平年間的人。對吳景雲的具體身分,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說他是刻印的工匠,從詩序中稱道其不僅“善篆”而且“工刻”及詩中“若會此機來學道”句來看,真德秀的語氣不象是在評論一般的刻印工匠,吳氏當是通文字與書法之人,不能簡單地把他和一般的工匠相提並論,他至少是具有較高文化基礎。如果他是工匠,但是同時也具備了文人的條件,那麼,他是具有文人篆刻家特徵之人。所以真德秀認為他有“石槃木鉆有通時”之技進乎道的基礎和可能,是一位可造之材。該詩的寫實描繪,使我們知道了吳氏是用刀直接刻銅,這說明當時的銅印不一定都是鑄出來的,宋代文人也並未因銅材堅韌不易刻作而放棄在篆刻方面的親自實踐。不論是刻石材還是刻銅材,都能說明此時文人已經開始集寫與刻于一身,真正意義上的篆刻家已經出現了。刻銅用的刀具和刻玉、刻象牙犀角等印材所用的刀具不可能一樣,或許就像今天篆刻家們用的刀一樣,和鏨子差不多。我曾想像我們今天篆刻用刀為什麼和刻字店裡刻印的用刀不一樣?是因為印材的性質不一。那麼,我們用的刀是先人們當年用來刻何種材質的印章而流傳下來的?從形狀上看,當是刻堅而韌的材料的工具,這和銅等金屬材料的特性十分相近,所以我猜想我們今天的用刀,很有可能是從古代刻銅印的刀而流傳下來的。
雖然吳氏的印作我們今天已無法看到,但是從真德秀以“真印”作為印章評判的標準來看,我們可以了解到吳氏的篆刻作品當是符合當時真德秀審美要求的“真印”。因此,我們稱吳景雲為宋代具有文化修養和能夠繼承道統的文人篆刻家,是很恰當的。
在南宋陳 《負暄野錄》 的《近世諸體書》一節中有載曰︰
余嘗評近世眾體書法,小篆則有徐叔明及華亭曾大中、常熟曾耆年。然徐頗好為復古篆體,細腰長腳。二曾字則圜而勻,稍有古意。大中尤喜為摹印,甚得秦漢章璽氣象。……
陳槱福建長樂人,幾之孫。文中所記“尤喜為摹印,甚得秦漢章璽氣象”的曾大中失考,在南宋陳鵠《耆舊續聞》 卷四中記有“過曾大中書室,因論法帖載孫權遺方士……”一則,不知道兩曾大中是否為同一人。
目前,有關宋代文人親自篆刻印章的史料相對很少,張耒對楊克一的評述、真德秀這兩首詩的內容和陳槱關於曾大中的記載,無疑為我們揭開宋代篆刻史和了解中國篆刻的傳承歷程,留下了極其寶貴的史料。他們向人們展示了宋代文人對篆刻印章一事的態度和重視程度。我相信像楊克一、吳景雲、曾大中這樣的篆刻家在當時不會是唯一的,筆者體察到真德秀寫詩的語氣中,並沒有流露出象發現鳳毛麟角似的驚訝和興奮,這說明在當時能刻印之人已非偶然現象,對于真氏來說似乎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不然其詩的語氣當不會這麼平和。黃 先生在《論元代文人印章發展的三個階段》中評價王冕時言︰“王冕以花藥石刻印,其意義不同于漢人以滑石治殉葬印,也不同于王冕前偶有民間藝人以石質印材製印。他標誌了文人長期探索印章能書刻集于一人的突破,是文人自覺進入印章藝術創作領域的劃時代里程碑。”現下看來,不論吳景雲刻的印是銅質還是石質,這個劃時代的里程碑當放在南宋這位吳景雲的面前,何況這也極可能是暫時的,筆者堅信在吳景雲之前肯定還會有文人篆刻家存在,且不在少數。


最後由 玉澤 於 2006/01/13 PM 10:55:22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文章發表於: 2006/01/13 PM 12:52:37  
離線
一級軍士長
一級軍士長

註冊時間: 2004/09/21 PM 2:42:52
文章: 1166
來自: 敦煌里
性別: 男孩
大感謝啊
玉澤大爺

_________________
打開心眼看天下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5 篇文章 ]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6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您的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搜尋:
前往:  
cron
Powered by phpBB® Forum Software © phpBB Group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
連絡我們
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