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國,於唐朝的時候達到最鼎盛,資治通鑑記載,當時全中國寺廟四千六百所,蘭若四萬個,僧尼二十六萬多人,高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書法也在唐朝到達完美的顛峰。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張旭、懷素的狂草,成為一千五百多年,學習書法的最佳典範。玄奘法師取經十六年回長安後,奉旨翻譯佛經出版,唐太宗親自寫序,並集王羲之的字刻成石碑,這就是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佛典與書法深入中國文化至今。佛教經典的書寫,也幾乎成為中國歷代大書法家的必然功課,元張即之、明董其昌,近代的弘一大師、溥心畬,都留有珍貴的寫本。
寫經,要比平常的書法創作,多了許多華嚴肅穆的心情。對我來說,寫經,總是要心情最安靜,筆墨最精良、選用最好的紙,並且要有某一種嚮往和境界的時候,才會動筆。
常常有人問我,寫經,是不是會有特別的感覺,當然如此,不過,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要先有特別的虔誠和安靜,而後才能進入寫經的心境。
因為重視書法,唐朝的書法用紙非常講究,紙張做好以後,要再經過染色、塗佈和打磨加工,寫經,因為有虔誠供奉的心情,往往最為講究。寶藏佛指舍利的法門寺地宮保存了盛唐最精緻的文物,經書的講究,超過常人想像。
手工紙專家王國財從材質和製造方法上,再現唐朝書法紙張「硬黃紙」的原貌,使寫書法的人有機會體會唐人的書寫風範,紙性細膩、強韌、硬挺,書寫非常順手,不必擔心宣紙般的容易暈染,墨韻的表現極為細緻,有著非常安靜深沉的古意,對寫書法的人來說,可以說是神兵利器。用這樣的紙張來寫金剛經偈句,顯得肅穆華麗,更重要的是,金剛經優美的意境和高深的佛法,以及書寫時的心情意境,都在線條的流轉中表露遺。
最後由 hjlclark 於 2006/03/18 PM 11:28:15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