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 題楊補之雪梅卷(元·王艮)等 三則. 毛筆式 鉛筆書法
宋楊無咎絹本墨筆縱27.1釐米橫144.6釐米 臨寫則為 21公分高。
轉載: 題 宋楊無咎雪梅圖 卷
《題楊補之雪梅圖》 年代:宋 作者: 曾覿 筆端造化出天巧,寫出江南雪壓枝。 誰道春歸無覓處,橫斜全似越溪時。
題楊補之雪梅卷(元·王艮) 七言絕句 押支韻
水邊石上竹林西,香影亭前放鶴時。今見畫圖疑是夢,南枝雪壓得春遲。
誰寫江南冰雪姿,疏蒼冷蕊更清奇。欲留貞白同高節,故著琅玕玉一枝
一幅中國古畫,作者宋代揚無咎,現為故宮博物院收藏。“雪梅圖”構圖別緻,由畫幅上端伸下幾桿梅枝,間雜竹葉幾簇,梅花畫枝幹下部、竹葉只勾葉尖部分,以淡墨渲染,梅枝、竹葉上留出空白,著墨無多,雪景頓現。這種表現方法今天看當然不新鮮,但在當時卻是一個創舉。
揚無咎(1097—1169)字補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江西南昌人,揚無咎自稱為漢代揚雄後裔,故姓字從“■”不從“木”。 揚無咎擅畫梅、竹、松、石等,也能畫人物,師李公麟。但他目前只有墨梅作品傳世,“四梅花圖”與“雪梅圖”均藏故宮博物院。揚無咎為畫梅,曾在庭院中植梅樹,“大如數間屋,蒼皮蘚斑,繁花如簇”,他時時觀察、寫照,並得出“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蕊疏疏”的理論。他畫梅花,用細筆墨線圈出花瓣,更見梅花“疏影橫斜”的風致。 據傳宋徽宗看到他畫的梅花,曾笑道揚無咎畫的是鄉村中的梅花,揚無咎便自署畫梅為“奉敕村梅”。 除擅畫外,揚無咎亦工書,學歐陽詢,很有心得。工詩詞,著有《逃禪詞》。
楊無咎(1097—1169) 字補之,自名村梅,又號逃禪老人或清夷長者。今樟樹市大橋街道南上人,兩宋之際著名畫家,尤擅畫梅,開墨梅之派先河。
閒來無事,翻看潘天壽所著的《中國繪畫史》,偶看到第三編中世史裡的第三章宋代之繪畫之宋代墨戲畫之發展,其中就特別提到了楊無咎。
疏影橫斜寫村梅
梅花是中國畫中最受歡迎的題材之一,它傲然霜雪的鐵骨冰心,象徵人的高尚氣節,被畫家推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首和“歲寒三友”之一。兩宋時期,在文同、蘇軾、米芾等文人“墨戲”的“文人畫”影響下,以水墨直接抒寫的竹木花卉越來越多,在文同專擅墨竹名盛於世之後,又出現了以墨梅聞名於世的畫家楊無咎。
楊無咎(1097-1169),字補之,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江西清江人,寓居南昌。楊無咎善畫水墨人物,取法李公麟,書學歐陽詢,筆勢勁利。他尤擅墨梅、竹、松“三友”,以畫梅為最。"以其筆畫勁利,故以工作梅"。他的墨梅有清雅閑逸,出塵絕俗的情致,與院畫塑造的嬌艷柔麗的形象大不相同,傳世有《四梅花捲》、《雪梅圖》、《墨梅圖》等。他一生耿介,不慕名利,因恥於與奸相秦檜為伍,朝廷多次委職而不就。其文學造詣也很高,著有《逃禪祠》一卷,詞多題畫之作,風格婉麗,頗有盛名,但被其畫家名氣所掩蓋。他因詩、書、畫無不精能,被世人譽為“逃禪三絕”,生平事跡見《宋史翼》卷三六。
中國繪畫自從大批文人介入繪事以後,審美趣味開始轉變,不以形似、色相為標準,而是超越形、色,走向“以文化物”、“以文統象”的“文人畫”道路。而“文人畫”更注重人的修養,詩、書、畫是當時文人的修養所備,詩與書的精能又是決定繪畫水平的要旨。到了明代文彭時期,詩、書、畫、印已成為“文人畫”四要素,而楊無咎詩、書、畫三絕,已開“四要素”之先聲。
明解縉在《跋五侍郎所藏楊補之梅》一文中有如下記述:“有梅樹大如數間屋,蒼皮蘚斑,繁花如簇,補之日臨畫之,大得其趣”。他日久觀察、臨寫,使他能抓住梅花的典型特徵,傳達梅花的傲骨精神。楊無咎雖師出仲仁和尚,但畫法還是不相同的。仲仁畫梅是用墨暈花瓣,也就是以墨染襯,留出梅花花瓣,楊無咎則變墨暈為用筆勾梅,這樣勾出的梅,更具“疏瘦精麗”的神采。但梅花最難不在花而在乾,梅花屬喬木,畫不好就會像其他樹木,因而有“畫樹容易畫梅難”之說,一幅好的梅花作品,應是不著花朵便知是梅。楊無咎的梅乾畫得就很精彩,他通過仔細觀察,把梅乾、梅枝概括成多種典型姿態,開張、合抱、穿插、疏密、橫斜都很講究,在這裡我們已看到了畫梅的“女字穿插法”。這種方法成為後世畫梅者必須掌握的方法之一。清代畫家吳昌碩畫梅,就把“女字穿插法”發揮到了極致。
楊無咎的梅花是以水墨“寫意”為之,因而和畫院富麗風格的“宮梅”有所不同,因品高格雅而不被時人欣賞。宋高宗趙構曾諷刺他的墨梅為“村梅”,他並不以為然,反而自稱為“奉敕村梅”。
楊無咎的代表作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四梅圖》和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的《墨梅圖》。《四梅圖》,紙本墨筆,為作者69歲時的作品,畫梅花的含苞、初放、盛開、將殘四種情態;梅花以淡墨勾勒,用筆勁利,襯托花瓣的梅萼用墨筆點就,使梅花頓生活力:最小的梅萼,只用墨作一點;梅花有正、反、側各種造型。為表梅乾蒼勁,而用乾筆■白、頓挫而出,小枝以細勁之筆抽乾而出,毫不遲疑,沉著而痛快。此圖卷後有作者題詞四首,在“將殘”段題詞云:“雨風欺,雪侵霜妒,卻恨離披。”表達出自己的失意和悲傷,看來他畫梅花是借物詠懷,感悲人生的途徑而已。《墨梅圖》系絹本墨筆,畫一濃一淡兩枝梅花,前後層次比《四梅圖》明顯,有寒霧鎖枝的感覺;構圖出枝比《四梅圖》出色,很著意梅枝空間穿插、合抱的呼應,明確地運用“女字穿插法”,使梅枝更具典型化。因為是在絹帛上揮毫,用筆過快絹帛不吃墨,會顯得浮華,用筆只能持重行筆,因而梅枝比《四梅圖》凝重。
只留清氣滿乾坤
中國的墨梅畫從宋代開始,經過楊無咎再到元代的王冕和揚州八怪中的汪士慎,墨梅畫不僅沒有間斷,而且完全融入了畫家的人格和精神,正所謂“畫梅須畫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
楊無咎是“文人畫”啟行者之一,他的繪畫常使詩(詞)書畫相互配合,共為一堂。宋代范成大所著的《梅譜》中說:“近世始畫黑梅,江西楊補之尤有名,其徒效之者實繁。”楊無咎的繪畫一直影響到元明清的許多畫家,就是今日的畫梅也常常看到他的筆法的痕跡。
楊無咎白描圈線法的創立,是有主客觀原因和社會因素的。楊無咎善水墨人物,學李伯時。當時李公麟首創“白描”人物畫法,以簡略高雅的寫實作風震撼了北宋中葉畫壇。因此李公麟的白描畫法很快被納入院體規範,風行一時。楊無咎把李公麟的白描畫法引入畫梅的藝術領域,創立了白描圈線法。楊無咎的墨梅是李公麟白描人物畫和南宋水墨風格的結合。另外,楊無咎精於書法,尤善歐體,以其歐體字的勁力筆畫作梅,十分適宜表現梅花的氣質。誠如劉克莊所說:“其枝幹蒼老如鐵石,其葩花芳敷如玉雪。”
楊無咎墨梅範式的確立,對後世畫梅影響極大,南宋的趙孟堅及元代以後畫梅能手,莫不以楊無咎為楷模;而梅枝典型的確立,也成為後世學習喬木類畫法的基礎,梅花也成為中國畫表現題材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無咎畫梅,以墨線圈花,以重墨點蕾,以潑墨畫梢,老幹一筆抹,墨間留出■白,虛實相間,縱橫如意,把蒼皮斑駁的老乾表現得真實而生動,畫出的梅花樸素而有雅韻。其畫與詩詞書法相配合,畫面神形兼備,情景交融,風味淡泊,荒寒清絕,故享有“冷蕊綴疏枝,元氣自融結”的讚譽。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謂楊無咎所畫之梅:“一幅價值,不下數千金。”宋紹興年間,朝廷曾多次要揚無咎做官,但他因不滿當時的政治,堅辭不就。他一生生活於民間,不求聞達,但畫名卻不脛而走。雖然善畫,但他並不以作畫求名逐利。他喜歡飲酒,醉後往往不管什麼場合都能揮毫、潑墨。而如果沒有興致,想求得揚無咎一幅畫,卻很難。據說,揚無咎曾乘興在臨江的一家倡館的墻壁上畫了一幅折枝梅,吸引了不少往來的文人士大夫,倡館一時生意興隆,但這塊畫了折枝梅的屋壁後來居然被人竊走,使這家倡館頓時車馬稀少,門庭冷落。揚無咎藝術的魅力於此也可見一斑。
據道光《清江縣志》記載宋室南渡後,宮中以無咎的梅花圖張掛壁間,常招來蜂蝶集其上,大使朝廷驚怪,求補之,而已物故,不可得矣。可見無咎的畫梅造詣之深。
無咎所畫之梅,歷代均有文人作詩詠贊。如劉洗《題楊補之梅》云:“補之之梅不易作,況乃藏自澹翁閣,澹翁千載忠,補之一世雄。元氣擘裂乾坤冬,開卷灑然見二公。孤山之月羅浮風,淡雲萬古吹不融。黑埃黯淡翠羽失,小窗滉漾重湖東。塵心蕭蕭淡若水,臥看青天露如洗。”又如吳澄《題逃禪翁畫梅詞後二首》云:“小圃梅花能幾時,只余豆粒綴青枝。禪翁壽得花如許,二百年來雪月姿。”“天與才情個樣清,前身端是老梅精。妙詞難作人間唱,夢斷羅浮翠羽聲。”宋徽宗評之:實為後世宗師,並在御書“‘楊’字為‘揚’字”。因宋徽宗賜姓,其禮堂匾額為《楊氏宗祠》,其族譜記載:禮堂楹聯“翰墨提香種九重春色,御筆賜姓甫蔭百代恩光”。
無咎除墨梅外,還善水墨人物,木、石、松、竹、水仙等,都為當世一絕。《畫繼》、《畫素》、《畫史會要》等書畫典籍中均有記載。
楊無咎的詞今存 170余首,《四庫全書總目》稱其"詞格殊工,在南宋之初不忝作者"。雖多為獻壽的詞,但喜作情語。有的詞在應酬、頌揚的同時,還能以"當中興護我邊陲,重使四方安堵"(〔二郎神〕《清源生辰》)相激勵,並流露出對於當時"朝家息馬休兵,享逸樂,嬉游太平"(〔柳梢青〕《步觀察生辰》)的不滿。他有些反映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作品,如〔水龍吟〕《木樨》、〔水調歌頭〕《次向薌林韻》等,抒發了"衣敝貂裘"、"青雲失意"的感嘆。尤其是一些小詞,如〔柳梢青〕"茅舍疏籬"、〔生查子〕"秋來愁更深"等,抒情委婉,風流清麗,還常常雜以俗言俚語,顯然受柳永詞風的影響。其作品僅存有《逃禪詞》1卷,收入《宋六十名家詞》。
我們常說的“玉骨冰肌”是形容女子苗條的身段和潔白光潤的肌膚。它出處在楊無咎《柳梢青》詞:“玉骨冰肌,為誰偏好,特地相宜,一段風流。”
附加檔案: |
宋楊無咎雪梅圖.01.jpg [ 124.85 KiB | 被瀏覽 2880 次 ]
|
宋楊無咎雪梅圖03.jpg [ 184.42 KiB | 被瀏覽 2880 次 ]
|
|